本期主题
时间:2017年4月6日
地点: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40号敦和基金会
主题:新传承,妙生活—传统文化的创业与创新
4月6日,敦和基金会邀请五家关注传统文化文创项目的公益及商业伙伴,齐聚敦和基金会北京办公室,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新传承,妙生活——传统文化的创业与创新”的交流活动,分享了做法,开阔了视野,其乐融融收获颇丰。
欢迎致辞
孙春苗 敦和基金会副秘书长
今天在座的伙伴,有来自商业领域、公益圈、文化圈、艺术圈……敦和作为一个召集人,邀大家齐聚在此,希望能够围绕“新传承妙生活——传统文化的创业与创新”这个议题,来探讨一下我们可以以什么样的方式、理念、手法,设计出一些项目模式,从而很好地促进这个主题的发展。
众所周知,敦和基金会是关注传统文化相关项目的,那么,传统文化和创新之间有什么关联?我想大家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八个字来自《诗经·大雅·文王》,意思是,周朝虽然是一个很古老的诸侯国,但它能够秉承天命,不断除旧革新,所以周朝能延续800年之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祖先其实就讲求要不断地自我革新了。
结合这期雅集活动,我觉得就传统文化的创业与创新的主题,希望大家结合各自的工作,贡献自己的想法、智慧、工作经验。
围绕着“传统文化+文创+创新”,与会人员结合机构介绍,开始现场交流。
叶婉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发展的公募性基金会,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简称BCAF)的使命是“发现文化创新”和“推动艺术公益”,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艺术,获得愉悦和发展。
其中我们有一个基于“艺术公益联盟框架”下的项目叫做“中国新民艺”,主要内容是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发展民族传统技艺的方式,通过改善当地人生活条件,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现在进行的有两个项目,一个是云南独龙族的手工毯,独龙族是一个仅有7000人左右,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集中在中国云南省贡山河谷地带。我们前期通过大量调研工作,发掘独龙毯这一为独龙族特有的民族服饰,通过联合云南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这样的在地机构以及广受都市青年人喜爱的服饰家居品牌素然,赋予新的设计元素和材料,开发集合民族特色和现代都市审美的独龙毯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通过培训和组织当地妇女的参与,放大她们的劳动价值,一方面帮助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强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让更多人认识到独龙族文化。此外我们有“夏木工作室”合作了夏布项目,探索传统织物、制造技术、植物草木染色技术与当代设计的可能性。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手工制作而成的麻质面料。现在我们市场上买到的麻织品更多的是机器生产、浆洗出来的,而传统的手工麻越来越少,因为青年人做这行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更多的还是老一辈在坚持做。通过与年轻设计师们尝试从服装、配饰、生活方式用品等不同维度拓宽这种传统面料在生活中的运用。去年我们在纽约时装周推出以夏布为主题的春夏最新系列设计作品。引发热烈关注和好评。以上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会对公众售卖,一部分款项反哺到这个公益项目本身,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新传承,妙生活这个标题用来描述所有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很贴切。能被传承和被大家接受的,还是能回应当下人现实生活的需求,不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而基于传统文化背后文创类产品的开发,除了有文化的基因,还要有品质感,让大家有审美的愉悦。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家艺术文化基金会一直在探索的,就是艺术怎么给人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促进。我之前一直在关注救灾、儿童福利和公益创新的公益基金会,到了艺术文化基金之后发现真的不容易,原来觉得公益很小众的东西,后来发现艺术文化虽然也是大众相关的事情,关注的人却更小众了。但是对所有做公益和文化的人来说,重要的都是自身对这件事情的认可和坚持。商业模式做法是要大,要快,而对于文化和艺术以及公益,你真的必须是慢慢的做,一点点去啃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和大家一起合作、交流共享。
毕晓倩 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我重点讲一下我们书院中国基金会在文化传承与保护这一块的工作。当前很多非遗工艺的传承人面临着经济问题,没有办法让手艺传承下去,所以我们从2012年开始就设立了传承人资助项目,先解决他的基本生存问题,只要是坚持学习这门手艺的人,我们会给他一个意向上是终身的资助。我们对于这些传承人有一些基本的筛选标准,比如首先是国家认可的传承人层级,必须是国家级或者省级的,然后又是他确实是需要资助的,并且有一些故事性和精神性引领的东西。
到今年为止我们资助了4个国家级和省级的传承人,通过这些传承的资助,我们也在探索新的道路,能否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帮助他们。2014年,我们开始设计了“非遗+”项目,从2015年开始在“北京设计周”做民艺文化节,基本形式是民艺论坛和民艺会展,以及手工坊体验活动。第二届活动,我们邀请了更多传承人和手工艺人来参加。
我们去年做了一个“相信青年的力量”民艺传承方案的征集比赛。好多优秀机构及个人来参加比赛,他们会分享心得,大家也会把自己特别擅长的部分在这个平台做交流,而且可以选取最值得资助的项目进行资助。我们感觉到大家都希望抱团,需要建立一些线上的平台或者线下的展示空间,所以我们也特别希望跟大家有进一步的交流和合作的可能。
今天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开始,我们有一个共同认同和坚信的东西,接下来我们可以经常聚聚。
陈迎炜 社创之星执委会秘书长
社创之星是发现和支持一些社会创业者的生态平台,通过大赛选拔的方式,来发现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创业者,然后再更好地传播。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聚合了100多位这样的社创之星。大赛只是一个形式,我们还会构建他们的生态圈,如倡导、价值观;资源对接等。
我原来在做央视的一档节目,发现好多参加这样比赛的人,他们的创业死亡率很高,但我们社创之星的死亡率特别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驱动力,就是创业者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有多么想做这个事,这个是最重要的。第二就是创新力很重要,不论是模式还是技术,关键要把它挖掘出来。第三是看项目,从源头到过程到结果都要看,而不仅仅是看结果。
我们也发现传统文化这个领域,越来越多的社会创业者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他们能早晨6点钟起来,传家书、修家谱修身养性,他们对社会的关注,从自身到其家庭,再到他的企业全在变,这个真的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今年在敦和的支持下,我们设立了一个传统文化的专项奖,希望大家能发现更多的社会创业的人才,也希望大家多支持。
蒋思宇 东家守艺人品牌公关总监
我们“东家”是做平台,一头连接4000多个手艺人,一头连接有购买能力、有新审美,喜欢传统文化的中上层中产阶级,有150万注册用户。东家的创始人是有着文化情怀的,我们最开始做的并不是电商,而是一个论坛沙龙,我们希望深山老林的这些手艺人,有一个介绍自己的渠道。从2014年到2015年运营了一年以后发现论坛上面很热闹,但是对他们并不能帮助到多少,这些人还是贫穷。
东家觉得应该帮他们解决,东家的口号叫“让传承成为潮流”,怎么能够传承,保护这些手艺人呢?我们最后发现只有通过商业的渠道才能够实现,比如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这些匠人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毫无运营能力,好多连发票都不会开。但只要他的产品是有创新性,有设计感的,我们就把传承的技艺和现代化的设计相结合放到平台销售,经过这样处理,一个产品众筹之后达到10来万也是有可能的。
我们也会拍一些纪录片,通过文人和匠人对话的形式拍,比如有些老师年纪比较大了,我们会配一个年轻的传承人跟他有一些思想的碰撞。来到这里也是希望各位老师如果遇到了匠人们,可以介绍给我们,我们会通过商业的渠道帮助他们。
郭霞 北京天地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天地文化基金会是由一些企业家发起成立的公益机构,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来讲,我们要做一个中华文化创业者的垂直培育平台;对于未来的投资人来讲,我们是希望做成一个影响力投资平台,同时支持企业家的身心成长和思想创新。
我们刚刚成立,还在不断地碰撞、摸索和沟通的过程当中,我们希望真心实意地经营一个社群,让企业家们长期参与到这些支持的过程当中去,不一定是你给多少钱,重要的是群体真实的互动参与,包括这两边的互动,这是我们擅长做的事。
覃研 北京天地文化发展基金会项目总监
我们的项目“天地传承人计划”目标是通过文创的资源整合平台来连接传承人和企业家,未来做一个新时代传统文化社会企业家的孵化平台。
平台有三类主体,一是很热爱传统文化,有情怀的企业家,二是传统文化领域知名学者,三是传统文化的创业实践者。我们希望通过平台提升传承人创业社群的凝聚力,带动企业家、学者为创业伙伴贡献价值和智慧,同时通过我们相关的服务促成一些商业合作、撬动影响力的投资。
我们基金会会重点关注哪些传承人?我们寻找的小伙伴一定是有情怀,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精髓的。他们创业,赚钱不是最终的目标,他做的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事业,能够打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有可持续的商业经营模式。传承人计划重点支持领域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手工艺、中医药、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方向。
本期结语
文化离不开日用常行,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更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实现。敦和基金会作为一家资助型基金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肯定不仅仅是业绩、数字、项目等显性的层面,也应该是有担当的、隐性的层面。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我们愿意做一些背后的支持、协调、服务、陪伴工作。希望一期一会的敦和雅集,能够诚邀同道,凝聚智慧,系统性的促进传统文化领域公益项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