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下午,由敦和基金会主办的“敦和雅集”之“传统文化杭业观”活动在敦和基金会杭州办公室举行,希望通过雅集活动激活本地文化组织的了解和交流,共同探讨共性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
活动邀请了浙江省内有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的组织,他们大都来自杭州,有面向社区开展活动的古道书院、杭州市志心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以及面向公众的杭州古诗词吟诵研习社、西湖国学馆,面向学校的浙江安福利生慈善基金会、都市快报快公益的共10位代表共同参与。虽然同样是在杭州开展文化传承的项目,但面向的群体、活动的方式还是有不少差异性,通过了解彼此的模式,大家在差异性和共同性中各自找到了借鉴和吸收的宝贵经验。
活动围绕传统文化项目的实践经验与困惑、对实践和研究如何结合的探讨,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三个议题展开。
传统文化项目的实践经验与困惑-以社区服务为例
杭州市志心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是从2014年开始在社区中探索开展“大米课堂”,为社区居民提供内容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课程、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等,每堂课以2斤大米为学费,所有大米又会以资助的方式捐给本地的公益组织如老年食堂、福利院、敬老院等。中心负责人赵彬分享了在社区开展文化工作的经验:“社会工作需要努力运用可用的资源和力量,在社区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有时间和耐心、要体现文化包容性。不能离开群众和生活,必须要考虑社区本身的特点与需求。此外,传统文化项目应关注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学习模式也不可千篇一律,而应百花齐放,不同的人运用不同方式。”
其他与会嘉宾也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困惑,古道书院的李迎新老师提出,书院有好的课程内容和老师,但如何落地到社区并达成合作是目前书院的薄弱点。对此,有丰富社区合作经验的浙江安福利生慈善基金会金晓霞老师,分享交流了机构在做的“安仁项目”的经验:“每个社区情况都不同,关键是一要找准需求点和切入点,二要有专业的团队和核心的内容。我们的切入点是老年人,他们有文化活动的需求,我们通过面向社区老年人提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传统经典教学, 一则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老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二则这批老人变成了我们的志愿者和传播者,回去后会和他们的孩子讲、和孙子讲。从而对家庭也产生了影响。”
对实践和研究如何结合的探讨
都市快报快公益发起的“花儿计划”,通过整合资源,为乡村儿童提供经典读诵课程和支教服务。“目前的问题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如何不断优化、如何评估项目教学成效。”快公益王锦老师提出了她的困惑,这确实是目前文化项目的共性问题,如何进行成效评估需要多领域、学科的关注。
“古道书院”位于良渚社区,书院以儿童教育为切入口,经过多年的探索,最终以亲子共学的方式,回归到家庭教育。古道书院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人类学背景的研究学者余华一直作为观察员深度参与项目,并且运用自身的学科背景对古道书院及其服务对象做追踪观察及个案研究。
在嘉宾分享后,达成了三点共识:
一、专业性:传统文化和教育都有其专业体系,我们的机构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专业性,也要重视教育专业性。
二、多维度视角:关注此议题的老师、学者都要保持一定的自觉性,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教学进行考虑和反思。外部反思要有多个视角,比如加入教育学、人类学、甚至官方视角。
三、成效评估:非常需要有对于文化实践类项目的研究,并且希望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这个议题,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文化实践项目做总结,有利于项目的成效评估以及优化。基于此,研究能够回馈到一线实践教学,而一线教学也可以对教学研究产生推动。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
这个议题讨论的异常热烈,在探讨围绕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议题中,与会老师们都提出了各自的想法。比如,传统文化的推广与教学不应与现代社会割裂、文化课题需要与时俱进,融入当代问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文化落实到每个人的生活,融入到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上,提出要“生活化”,从而使传统文化适应当代社会。
活动中还向大家介绍了基金会文化传承领域中的“种子基金"、"莲子计划”两个集群类的资助项目,目前,莲子计划还在招募期间,种子基金也即将发布新一轮的招募,敬请关注。